
回顾二战史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同盟国和轴心国阵线分明,但是同盟国相当团结,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英国、苏联、中国等同盟国输送了大量武器,成为同盟国坚持到底,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同盟国老大的德国,却似乎没有向日本提供过什么武器;这是为何?
是德国不愿意给吗?不是。
1940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其中规定三国战争中应该相互援助。是日本军工生产水平先进,不需要德国武器吗?也不是。众所周知,在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生产在亚洲处于一流水平,远超中国、菲律宾等国;但是跟德国相比简直是霄壤之别,在坦克、火炮方面可以说有代差。二战时日本陆军为人称道的武器,不过是三八步枪、小豆坦克、歪把子机枪;这些武器如果用于对中国军队作战,完全绰绰有余,和美军作战的话就相形见绌了。无论是在太平洋战场,还是在中国战场,如果日本装备了豹式坦克、施迈瑟(MP40)冲锋枪、88炮、G-43半自动步枪、MG-42通用机枪等德国陆军的常备武器,将会给对手带来更多的麻烦,盟军在战场上会打得非常艰苦,而且毫无疑问会大大影响战进程。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首先是交通不便。
众所周知,日本与德、意两国几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相互之间的人员和物资交流渠道困难重重。日本是个岛国,如果进口武器,只能从水路和空中运输。
水路运输,只是空想因为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大体是个内陆国家,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因此,德国本身就是一个陆权国家,体现在军队发展和建设上,那就是陆军非常强大,海军相应比较弱。德国的海岸线并不短,有将近3000公里,但这些海岸线都无法直对大洋或大海。因为德国与北部的丹麦有陆地接壤,德国的岸线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海岸线面对的是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差不多,相对比较封闭。德国的船要想进入大西洋,必须经过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北海。德国西部海岸线条件优越,直面北海,可是一旦英国封锁,德国船只就寸步难行。
一战时期,德国出海口就被实力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所牢牢地封死,使得德国海军在战争后期被捆住手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狼群战术,靠潜艇战袭击英国商船。一战中进行的日德兰海战中,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虽然以少胜多,以相对吨位较少的舰只击毁更多的英国舰只,战术上赢得了胜利;但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却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德国人的出海梦想彻底破碎。二战时德国海军面临的处境,与一战时期大体相似,由于没有航空母舰,德国海军根本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过招。因此德国不但不敢在英吉利海峡发动两栖登陆战,在控制法国之后也不敢大摇大摆从那里通过,最宽只有240公里,最窄33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注定让德国人难以逾越。即便通过了英吉利海峡,到了大西洋,相距日本一万公里左右,如此漫长的航程,没有航母编队是万万不行的。不然的话,根本无法经受英国海军的打击和英国空军的轰炸。
即使到了太平洋,还有虎视眈眈的美军舰队在那里围追堵截。尤其是到了1944年,日本基本失去制海、制空权,美军在日本近海航道上和日本港口布满水雷,名古屋港在同年4月被迫关闭。从5月份开始,大阪、神户、清水、横滨、东京等港口和濑户内海也被迫关闭。如此一来,日本的港口吞吐量降低了九成,处于基本瘫痪状态。到了7月,韩国釜山、元山等港口也无法运转。总之,德国想要从水路向日本运输武器,舰船根本到了不了目的地。水路不行,就只剩下了空中航线。
空中运输,鞭长莫及
相对海运,空中运输物资速度较快,安全系数较高。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运输机航程必须达到。二战时期,德国没有一种运输机能直飞日本。二战时期,德国的运输机首推J 52 ,它是德国运输机的代表,是二战德军最著名的运输机。
战前,它作为民航机开辟了多条新航线;战时,它参加了德军几乎所有的行动:在荷兰、克里特岛空降伞兵;为被困在北非、斯大林格勒、波罗的海的部队运送补给,是德军引以为荣的运输机。它是一款三发运输机, 715 马力,燃油容量 2,450 ,时速可以达到250公里。然而它的航程不尽如人意,只有1,500 km,需要加油五六次,才能到达日本。不要说德国运输机,就是美国制造的运输机也完不成这项任务。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C-69\”星座\”运输机,航程也不过是6000公里。即使理论上能飞到,要经过多国领空,较近的要经过蒙古和苏联领空。由于苏德是交战国,德国并没有控制苏联南部和东南部,因此德国运输机根本过不去。由于日本控制了中国东三省,德国还可以通过铁路将武器运送到中国,交给日军。可是同样由于德国和苏联是交战国,从铁路运输武器给日本,只能是空想。
德国军工原料和产能有限,难以自足
那么,是不是海军和空军能够安全运送武器给日本,日军就可以用上德国制造的枪炮了呢?也不是。
因为德国制造的武器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料短缺,二是缺乏工人。武器的主要成分是钢铁,钢的原料是铁矿石。德国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法国和瑞典,这样一来运输成本高,消耗时间长。因此战争期间,德国钢产量上不去,一直在3000万吨左右。战争消耗除了石油就是钢铁,美国的钢产量五年中增加了几乎两倍,钢铁消耗巨大的德国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钢铁为日本制造武器。在二战后期所向无敌的虎式坦克,只生产了1300多辆,不能不说跟原料短缺有一定关系。除了工业原料短缺,还有产业工人短缺。随着德国占领国家的增多和战争的持续消耗,德国兵源损失严重。只有8000多万人的德国,动员了900万左右的兵力,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后勤保障队伍,这使得德国产业工人人数大大减少,供不应求。1939年7月德国的产业工人数在1000万左右,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妇女。1941到1943年,德国,从工业部门招收了700万男性入伍,造成德国整个产业工人人数大大下降。1943年底,德国产业工人人数下降到775万人左右(包括女性)。随着战争延续,前线士兵每天都会出现数以万计的伤亡,更多的熟练工人被派到前线当消耗品。德国虽然在战时征用了数以百万计的占领地劳工,但是却是杯水车薪,而且他们的素质低,技术不熟练,难以填补自己熟练工人留下的空白。
只要战争不停止,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武器消耗。既然如此,德国生产的武器连自己使用都难以保障,怎么能满足日本的需求?因此,在二战中,希特勒对日本这个法西斯小弟爱莫能助,难以批量向日本出口武器,只能提供少量的武器样品或者是技术,让日本进行参考学习,然后自行生产。二战时期,日德像样的军事交流,当属日本的“柳输送计划”,用潜艇交流军事物资和技术。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两次,一次是日本伊-30潜艇欧洲之行,德国海军IXC型-511号潜艇的马来西亚之行。伊-30潜艇是日本海军自主研发的一款大型常规潜艇,其下排水量达到了3600多吨,水面最大航行距离14000海里,到达欧洲没有问题。该潜艇于1942年4月11日成功抵达法国里昂港口(当时的法国,已经在德国控制之下了),不远万里到那里,当然不是空手而去,也不会空手而归。他们给德国人带去了德国最需要的云母、虫漆以及鱼雷图纸等物资。三个月之后,伊-30潜艇携带雷达图纸以及战略物资(3300磅云母、1542磅虫漆),从欧洲“满载而归”。需要指出的是,伊-30潜艇所携带的东西对于日本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有了先进的雷达,就能对美国的飞机进行更远距离的预警。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这艘潜艇安全抵达新加坡港口。
可是就在它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一枚水雷命中了它,让它葬身海底,潜艇上携带的宝贝也成为废品。1943年5月10日,德国海军IXC型-511号潜艇离开法国洛里昂港,目的地是日本控制的马来西亚港口槟榔屿。这艘潜艇所载的货物有水银、铅、铝、光学玻璃、奔驰公司生产的柴油发动机、Me-163飞机的全套图纸。成为,还有9名乘客——轴心国三方委员会日本代表纳村直邦海军中将、日本陆军医疗局杉田支少佐、德国驻汪伪政权“大使”沃曼、潜艇技术人员等。经过两个月的航行,-511于7月5日到达槟榔屿,8月7日抵达日本吴港后被更名为吕-500(O-500)并加入日本海军。然而潜艇交流物资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论对德国还是日本都是杯水车薪。因为种种原因,德国在二战中没有向日本提供武器,不然的话日本军国主义将会更加嚣张。这一切,也许是天意吧,是命中注定法西斯必然灭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10048条回答。二战时期德日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合作是不同的。第一,1940年之前。在1940年之前,德国的态度大体是中立的,站在中日两国之间。就地缘政治来说,德国在东亚并没有地盘,对日本和中国也没有特殊的好感或者厌恶感。在1939年之前,德国尽量保持同中国的关系。中国在抗战之前订购的德国军火,德国也顶住压力尽量交货。这一阶段,日本虽然在1936年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但并没有明确表态是归属轴心国还是同盟国,所以德国对日本有戒心。这一切在1940年9月发生彻底改变。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建立轴心国联盟。即便如此,德日还是互有戒心。
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同英法开战,虽然日本也把英法当作大敌,但迟迟不予宣战。希特勒认为日本并不可靠,尤其日本还拒绝了北上夹击苏联的计划。这一阶段,德日基本没有什么军事合作,最多只是有些军事贸易。但德日的武器装备差别很大,日本技术远远落后,所以德国是不屑得到日本的东西。而日本从德国进口的,主要是类似于光学仪器、加工机场、高精度零件等日本无法自产或者水平太低的东西。从体来说,日德的军贸并没有超过别国水平。
第二,1940年到1941年。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之前,德日关系并不亲密,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盟友的关系。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只能同德国绑在一起。这一阶段,两国军贸有所增加,但本质不变。尤其是欧洲爆发以后,德国船只遭到英法的封锁,想要达到日本也很困难,所以贸易合作有限。
第三,1942年到1945年。这几年来,双方才有一定的军事互助。不过,两国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接壤。日本虽然一度占领了东南亚和部分南亚地区,但当时中东、中亚、印度洋非洲完全控制在英美法手中。日本的飞机、运输船都无法到达德国控制区,德国也是一样。所以,两国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合作,只能运输一些急缺的军用战略物资,而且这些运输不能依靠运输船,只能使用潜艇或者飞机冒险运输。
1942年6月29日,德国一架SM75GA型飞机,携带了大量的德意与日本方面的外交和作战文件,经由德军占领的克里米亚半岛机场(德国最东端的机场)出发,在6月30日晚上10点到达由日军控制的包头机场,并在次日飞抵东京。7月16日,飞机从日本返航,最终降落在敖德萨机场。这次虽然很成功,其实是非常侥幸的,因为要穿越危险的苏联领空飞行6000多公里。SM75GA型飞机是非常笨重的飞机,一旦遭遇苏联战斗机拦截,就必死无疑。而且飞机运输量只有几吨,只能运输文件或者一些技术资料,意义不大。这一次飞行以后,德国再没有用飞机运输过,日本则压根没有能够胜任的远程运输机。
从1942年4月到1944年3月这段时期,日本先后派出了新型潜艇伊30号、伊8号、伊29号、伊34号、伊52号满载物资从本土出发,长距离航行上万公里,绕过整个南亚和非洲,到达德国控制的法国港口。这自然是极为困难的,最终只有3艘潜艇成功完成任务,到达德国。德国因此得到了急需的云母、清漆、锡、钼、天然橡胶等珍贵原材料。另外,日本还将仅有的一些先进武器,比如氧气鱼雷、测量仪、零式战斗机等实物和图纸资料提供给德国,但后者并不重视。不过,这3艘潜艇并没有成功回来,伊30和伊29号两艘潜艇在返航途中被击沉,仅有伊8号则在1943年12月成功回到了日本本土。伊8号携带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军事技术资料和实物,比如航空测向仪、德国新研制的雷达技术、密码机等先进设备以及喷气战斗机和发动机图纸等,甚至还带回来研制原子弹的原材料-铀等珍贵物资。
日本利用这些技术,后来研发了“橘花”和“火龙”喷气战斗机。德国也试图用潜艇给日本运输物资:1943年5月10日,隶属于德国海军的-511号潜艇从法国洛里昂出发,搭载着大量水银、铅、铝,以及鱼雷发动机和ME-163型战机图纸等,于8月7日抵达吴港,成为到达日本的第一艘德国潜艇。后来-511被移交给日本海军,被命名为吕—500,作为研究之用。
不过,两国的军事合作也就仅此而已了。双方都认为这种联络意义有限。以伊30潜艇为例,已经是日本海军研发的一款大型常规潜艇。该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了3654吨,也只运输了3300磅云母、1542磅虫漆。这区区几千磅的物资,对于德国来说是杯水车薪,没什么用处,更别说伊30潜艇在返航途中还挂了。整个潜艇运输过程中,几年内只有三艘日本潜艇成功到达德国,只有一艘德国潜艇和一艘意大利潜艇到达日本。双方的军事合作,只是局限于技术和运输极少量的战略物资。实际上,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也有军事技术交流,只是因为地理限制,规模比较小。在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就从德国引进了蔡司公司潜望镜,西门子公司的电动机和蓄电池技术。日本海军则从德国引进了He70俯冲轰炸机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99舰爆。日本还从德国获得了炮塔自动旋转技术,炮战指挥系统等等,德国则要求日本提供赤城号航母的制造技术,还有相关设计和训练方法。用于制造德国第1艘航母齐柏林伯爵号航母。但是,这艘航母最后也没有完成。日本还向德国提供了九一式航空鱼雷的图纸和一架E14YI水上飞机。德国则回赠了日本一套完整的地面防空雷达图纸,50部“恩尼格码”密码机,鱼雷发动机和ME-163型战机图纸。德国还给了日本一艘潜艇-511,最后执行任务的德国-234潜艇上甚至载有大量准备输送给日本的浓缩铀。日本和德国最成功的一次技术交流是,德国新战机竞标,He-100战斗机与Me109战机竞争,最后,德国空军选用了后者。而前者的技术和发动机技术就卖给了日本,日本就用这些技术生产出了三式飞燕战机。三式飞燕战机在爬升和俯冲性能上优秀,带有油箱自锁死保护及一定装甲,火力也非常猛烈。采用德国式液冷发动机。三式飞燕战机在新几内亚第一次投入战斗的时候,让习惯了打零战和一式隼战的盟军飞行员一时间很不适应。1943年,德国准备向日本提供最新型的虎式坦克技术,特许生产权以及样车。另外还准备提供黑豹坦克技术。1944年2月28日,亨舍尔公司得到了“昭和贸易有限公司”交付的645000马克货款。但是,根本运不到日本,最后只能作罢。

如今反复炒作东德、柏林墙话题的文章,不外乎是公知打算告诉大家,落后的原因是社会制度。大家想过没有,虽然落后于西德,并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东德的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界上是不差的,仅仅是轿车拥有量在1981年就达到63人拥有一台轿车,东德驰名世界的畅销产品有依发汽车、摩托、百佳相机、潘太康相机、卡尔蔡司镜头、梅耶镜头、奥沃彩色胶片、铁路机车、前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东德在1989年人均住房面积就达到27平米(同期西德也才35平米),东德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4年,东德的奥运金牌曾经世界第一,世界上至少还有100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达不到东德水平,那么,是不是这100多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有问题?这些国家的政府就应该被打倒?(如果你有一天看到照片上有美丽泡泡焦外,这就是出自东德的梅耶镜头)
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坐火车从波恩到东柏林。突然他们发现有一个魔鬼在后面拼命追赶,三人都吓坏了。法国人逃出他口袋里的法郎,扔出窗外。可是魔鬼继续紧追不舍。
美国抓起他钱包的美元扔出去,魔鬼依然无动于衷、紧追不舍。东德人把头伸出窗外,冲着魔鬼说了句话。魔鬼突然转身,狼狈逃窜。法国和美国佬问:“你到底对魔鬼说了些什么?”。
东德人说:“我告诉他,列车就要进入东德了!”
德国二战投降后,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他们分别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世有人说,“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继承”。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军队服装“传统”
德国分裂后,两德分别开始组建军队。联邦德军的制服和二战时的风格相差非常大,受美国影响更大,制服也比较“亲美”。西德军人的服装和装备——灰绿作训服、驼绒大衣、军用毛衣、贝雷帽,单兵装具,钢盔都融入了浓浓的欧美风,西德人这样做说白了就是去纳粹化,免得盟友看到心里不舒服。联邦档案馆保存的在1955年5月25日档案里记载:“对于有关新制服的样式及配饰问题,对设计第三帝国和之前战争的遗留问题,必须要慎重考虑。”以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法国邻居的爱国情绪”。
政党制度相似
一战之后,德国后很多政党。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取缔了所有政党。民主德国也实行了类似制度。当然希特勒是为了实现的政治抱负,也就是称霸欧洲的野心;民主德国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造福人民。二者有天壤之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经济制度相近
希特勒在任时,实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政策,采取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管理方式。民主德国政府采取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跟希特勒在任时实行的体制非常接近。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一是政府干预,二是资源垄断。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销声匿迹、不复存在。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勉强活了下来。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占到了百分之八十。
手工企业和小商店也举步维艰,直至完全消亡。民东德则更进一步,消灭了私有制,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将资源进行整合垄断。虽然经济体制接近,但是二者的目的同样是天差地别。前者是为了搞军国主义,后者则纯粹是为了广大东德人民,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
情报组织克隆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巩固统治,在1933年成立了一个情报组织——盖世太保,人数多达55万,职责是监视、镇压人民。
1950年2月8日,东德成立了国家安全部,简称\”史塔西\”。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1950年至1989年之间,史塔西管辖有十八个监狱。史塔西各级机构工作人员50000名,用的探员91000名,有28万名合作者。史学家约翰·科勒在其著作《史塔西:东德秘密警察秘史》中认为,为史塔西工作的总人数可能接近50万。几十年中,它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虽然都是情报组织,都是非常高效的,但是两个组织同样无法类比。前者是反革命的,后者是革命的。
在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严重对立,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与此同时,西方对东德的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想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政权,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综上所述,“东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继承了,西德除了铁十字什么都没继承”这种说法,仅仅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有些吊诡,反复拿苏联,东欧国家来说事,东欧国家中尤其是民主德国。我看是别有用心之人反复拿这些国家说事无外乎想说明这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好,进而否定我们自己的社会制度。这部分人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牛鬼蛇神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刻手表网站 » 修蔡司女伯爵,蔡司女伯爵使用说明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